极端天气频发,水利安全如何“未雨绸缪”?
2025 年 8 月 8 日,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橙色预警——极端天气已不再是“黑天鹅”,而是水利安全必须直面的新常态。那么面对极端天气频发,“事前”又如何布防呢?
一、极端天气三大新特征
1. 强度大:单日降雨破极值概率较 20 年前提升 300%。
2. 范围广:南北同涝、旱涝急转成常态,一条雨带可跨省影响 1.5 亿人。
3. 突发高:短历时暴雨从雷达捕捉到落地不足 3 小时,“窗口期”被极限压缩。
二、水利安全“未雨绸缪”四步法
① 建立极端情景库
把 1950—2024 年历史最大暴雨×1.3 作为“黑天鹅”基准,写入地方预案和招标文件,让设计余量提前 50 年。
② 工程韧性提升
• 堤坝:在现有防洪标高上加高 0.5 m,并安装可拆卸防浪墙,2 小时完成拼装。
• 管网:新建 3 % 可渗透路面+地下调蓄池,深圳前海经验显示削峰 28 %。
• 山洪沟:混凝土护岸改为“格宾石笼+植被护坡”,既抗冲刷又生态固坡。
③ 数字孪生流域 24h 在线推演
接入气象局 1 km×1 km 网格预报,每 30 分钟滚动演算洪水演进。广东梅州 2024 年实战:提前 6 小时精准锁定 17 个易涝点,转移 2.3 万人,零伤亡。
④ 全民演练——把撤离路线刻进肌肉记忆
• 社区:每季度开展“无脚本”夜间演练,老人、儿童优先。
• 学校:把应急撤离纳入体育课学分,每学期至少 1 次。
• 企业:仓库、地下空间张贴二维码,扫码可见实时水位与一键报警。
三、一个家庭也能做的三件小事
1. 手机安装“水利安全一键通”小程序,接收 5 km 内红色预警。
2. 家里备 72 小时应急包:饮用水 9 L、压缩饼干、救生哨、充电宝。
3. 每半年带孩子走一次撤离路线,确保 5 分钟内可到达高地。
极端天气不会给第二次机会,水利安全必须“把预警当命令”。未雨绸缪,就是现在!